十送红军剧情分集介绍(十送红军电视剧)

长征重大事件(概括)

月初,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胜利。中央红军继续北上,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红军顺利通过于大凉山彝族地区。 5月25日,红1军团一部乘船强渡安顺场成功。 5月29日夺占了泸定桥。

突出重围:1934年10月,闽浙赣苏区围剿已经进行了四年,在王 明错误指挥下,敌人步步紧逼。广昌失守、万年亭失守、驿前失守、石城失守,敌人已经逼近了瑞金。绚丽之梦:1930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开辟以瑞金为中心的根据地。红一方面军发展到拥有九军团,约17万人。

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十送红军》

1、镇巴歌谣《十送红军》词:一送红军下南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里野猫哀号叫,树树梧桐叶落完,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二送红军大道旁,红漆桌子两边放,桌上摆着送行酒,酒儿里面掺蜜糖,红军啊!恩情似海不能忘。

2、《十送红军》作为电视连续剧《长征》.插曲·片尾曲,其悠扬而凄婉的歌声,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但直到2001年7月3日,剧中才恢复了歌作者朱正本的署名。此歌很容易被认为是一首江西革命民歌,而事实上它却是一首编创歌曲。在《长征》播出后,作者朱正本向媒体介绍了《十送红军》的创作经过。

3、《十送红军》的歌词以叙事为基础,并借叙事来表达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强烈期盼。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如“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上野鹿声声哀叫,树树梧桐叶落光。

4、十送红军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如下:《十送红军》创作于1961年。 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刘亚楼给空政文工团布置任务:三个月内创作一台革命历史歌曲晚会。

5、《十送红军》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凭借着优美流畅的旋律、情真意切的歌词,它几十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随着电视剧《长征》的播出,一场关于这首歌究竟出自谁笔下的著作权诉讼浮出了水面。

6、《十送红军》的诞生,源自一次特殊的紧急任务——创作《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这台演出后来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前创篇”,其中的许多作品都被收入进《东方红》之中。而提出创作这台演出的,则是当时的空军司令刘亚楼。

十送红军讲的是什么故事

写的是红军反围剿失败被迫离开中央苏区长征根据地百姓对红军依依惜别的事,表达了苏 区人民对红军的依依不舍和血浓于水的军民关系。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十送红军》反映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的历史故事,但是主要是反映1928年——1934年之间的历史。《十送红军》作为电视连续剧《长征》片尾曲,其悠扬而凄婉的歌声,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但直到2001年7月3日,剧中才恢复了歌作者朱正本的署名。

主要剧情:《十送红军》是为纪念红军长征八十周年而制作的献礼剧,以10个人物、10个故事板的块式剧情结构所展开,讲述了十位不同年龄、性别、兵种的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成长、蜕变、抗争与牺牲的故事,是一部真正的无名战士的赞美诗。

剧情介绍:《十送红军》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影片讲述了1934年秋,红军长征中在四川省绵阳市叙永县离开家乡的“十送红军”,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最后都鲜衣怒马长路漫漫,没有再回来。整部电影回顾了这些英勇壮烈的革命先驱们的轨迹。

以鼓舞民心。担任文学编辑的张士燮觉得需要有一首歌曲来表达根据地人民送别红军时那恋恋不舍的心情,这样也可从情节结构上同第三场反“围剿”的戏衔接起来。在创作中,他把自己搜集到的多首有关送红军的歌词综合起来,从一送红军,一口气写完了十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