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电视剧百度云资源「1080p/Mp4中字」电影百度云网盘更新/下载

《我的阿勒泰》-电视剧百度云资源「1080p/Mp4中字」电影百度云网盘更新/下载

百度网盘链接https://pan.baidu.com/s/gsbgvbghfhgt6vbp8hgw

迅雷网盘链接https://pan.xunlei.com/59864p8hgw

大家好,关于《我的阿勒泰》与阿勒泰的角落重复吗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我的阿勒泰和阿勒泰的角落一样吗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李娟《冬牧场》:最后的冬窝子,生命与自然极致对抗的纯美牧歌
  2. 《阿勒泰角落》——让我想起我的家
  3. 我的阿勒泰和阿勒泰的角落一样吗

一、李娟《冬牧场》:最后的冬窝子,生命与自然极致对抗的纯美牧歌

1、李娟《冬牧场》,呈现了一种于大多数人来说,遥远而陌生的生活方式。千百年来,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在广阔的土地上周而复始地上演着,流转着游牧民族的文明。

2、透过书籍,我们仿佛能看到,古往今来,一个个孤独的牧羊人,久久地站立在广袤的原野上,一次次爬上沙丘四望,不见村居,不见人影,只有天阔阔雪漫漫的寒冷,与费力啃着干草以延续生命的羊群。

3、2010年,非虚构文学领域第一本系统的教材式书籍首次被引进中国。同年,李娟参加《人民文学》的非虚构写作计划,冬天跟随哈萨克族牧民去到他们在新疆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与居麻一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三个多月。2012年,纪实性散文集《冬牧场》出版,2018年再版。

4、在此前,李娟已出版《我的阿勒泰》,以清新飞扬而有生命力的文字书写自己在阿勒泰地区辗转多年的点滴生活,令无数读者对她笔下的这片土地充满憧憬,李娟也被誉为“阿勒泰的精灵”。

5、而对于游牧民族的冬牧场,李娟只是旁观者,这是《冬牧场》与其之前作品最大的区分。她不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牧场上的牧民,她只是赶在了这片荒野即将被放弃之前,“呈现出阿尔泰最后一批'荒野主人'冬季转场时的独特生存景观”。她踏着这一年冬季的脚步而深入那片除了牧民以外无人涉足的腹地,也跟随这年冬天离去的脚步离开。

6、然则,在这本书里,李娟笔下的纯粹,灵动,与温暖一如既往地流淌着。这最后的“冬窝子”,是遥远大地上的一曲纯美牧歌,却也流离着伤痕,真实地展现着生命与自然的极致对抗。

7、在荒野,每一个生命都脆弱不堪,却又如此顽强,充满着活下去的本能渴望。沉默地生长,沉默地对抗。

8、在寒冷广袤的荒原上,生命实在太脆弱了。第一,极度寒冷。这寒冷,不是温度计里简单的数字,是深深刮在身上的风霜雪箭。第二,物资缺乏。于人如此,于动物更是如此。每一份口粮,都要拼命去争取。

9、李娟在整本书里,都在不厌其烦地描述对于寒冷的体验。她自己,穿着重达二十几斤的衣服,腿直得完全不能打弯,上马需要人扶,牵着骆驼无法回头;居麻,放羊回来冷得腿完全麻木;羊群等牲畜,回来时身上披着厚厚的雪被。

10、更何况,还有小小的猫,新生的狗,生病的羊。

11、熊猫狗冒着凛冽寒风生下一窝小狗,小狗新生却活了下来。三四个月的小猫,人忘记了给它放水,它便每天从门缝钻进钻出,去吸食草根下的残雪;在大寒天气里,羊群需要扒开厚厚的雪堆啃草,一个个前蹄扒得血淋淋的,但只得继续扒。

12、在这样的荒野里,这样的冬天中求生存的话,不能忍受痛苦是要遭受鄙夷的。

13、极度缺水的时候,牧民们需要带上麻袋走到很远的地方去挖雪,背上沉重的雪袋回家,等雪化开,沉淀,那里面,可能还充斥着羊粪,马粪,沙土。

14、在这里,好像一切欲望都是多余的,人在本能地向动物靠拢,向植物靠拢。在最紧张的日子里,茶水都得省着喝,所以洗澡,洗头,洗衣服,原来都是可以舍弃的习惯。在这里,人们既依赖自然,又在自然提供的仅有的条件下,对抗着自然。

15、那生命就只剩下生存一件事了吗?不是的。李娟也在尽力书写除生存以外的事情,那是——生活,更好地生活。

16、无论如何,寒冷本就意味着寒冷正在“过去”。这是四季往复的必然规律,也是生命在自然中求生的希望。

17、02自然与生命的对抗:极寒VS温暖

18、极寒之下,处处潜藏着温暖,流淌滋长。

19、很多人说,李娟的《冬牧场》适合在夏天读,可以消暑;是的,她在极力还原那个冬天的所有寒冷。但是,笔者却觉得,这本书也适合在冬日里阅读:愈是在极寒条件下,愈能感受到人性的温暖。正如作者所说——

20、寒冷并不是全部,我还以更多的耐心展示了这寒冷的反面。那就是人类在这种巨大寒冷中,在无际的荒野和漫长的冬天中,用双手撑开的一小团温暖与安宁。

21、在这里,能感到大地给人们提供的温暖。原野尽管光秃秃,寒风肆虐,但大地以下,沉默而安稳。所以牧民们向下寻求生存空间。这个陷在地下的,只有20多平米的地窝子,就是李娟所在的牧民一家整个漫长冬天的庇护与温暖。它四周矗立着干燥的羊粪墙,顶上也覆盖着羊粪层,它稳定,坚实,充满了光亮与温暖。

22、在这里,能感到人对动物的温情,对弱者的同情。骆驼长着长毛,羊群穿着毛衣,只有牛光秃秃,所以没有毛衣的牛被允许进地窝子;而一只萎靡不振的中分头病羊也是可以被放进来特殊照顾的,李娟给它开小灶,给它留新鲜的玉米粒,为它做上红领巾的标记,让它成为了荒野上一只独一无二的羊。还有,一家人互相牵制着给梅花猫以宠爱。每一个场景,读来都令人如临其境,妙趣横生。

23、在这里,当然,也离不开人与人的温情。尽管,这里只有居麻一家和隔壁邻居一家相伴,再远的能串门的乡亲,需要骑马来回一天。但牧场上的一些规矩,总令人感到温情。比如,在这里,马是基本不会丢的,哪怕它有一天走丢了,走到了别人家,别的牧民也会帮养着,等着你去找回来。

24、而全书最催泪的点,却是在大大咧咧的居麻身上。居麻貌似对李娟充满着不耐,总是跟李娟开玩笑,李娟问问题从来不认真回答,但当大年三十晚上李娟说起,明天就是汉族人的“年”时。这个居麻把音响里的歌一首一首地转来转去,很久后才转到一首汉语歌上停下来,他说——

25、天天都是我们的歌,现在放一个你们的歌,算是给李娟过个年。

26、看到这个场景,我共情了那个抛下一切情感前往孤独荒原的李娟,我想,她一定在此刻流下泪来。

27、03物质与精神的对抗:贫瘠VS丰饶

28、牧场如此荒芜,物质如此贫瘠,人就尽力让精神感到丰饶,充实。人们在尽力地把无聊、单调、重复的生活咂摸出一点滋味来。

29、在牧场上,男人的工作是外出放羊,早出晚归。而女人们,在家里,背雪,准备食材,缝衣服,好像没完没了地重复着同样的生活。多么无聊啊?更何况还冷。

30、可他们会把闪亮的首饰戴上,闪耀在冬日的阳光之下,在这里,无论真假;居麻会吵吵着要穿新衣服,哪怕没人来看,只能穿给埋头啃草的羊群看,可——那就是不一样;嫂子会把地窝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怕一个冬天只有一个客人上门,也会保持整个冬天的整洁。

31、人,哪怕枯燥地活着,也都在期盼活得更好。而爱,则是对抗这种物质贫瘠的最佳法宝。居麻对于老婆子的温情,老婆子对居麻的关切,他们对于孩子的关怀,都在李娟笔下一一呈现。

32、而李娟文字的有趣,也让人对荒野充满了丰饶的想象——

33、刚进入荒野时,月亮在我眼里是皎洁优雅的。没多久,就边城了金黄酥脆的,而且还烙得恰到火候……

34、因为水的不易,大家都节省着用。她在描述给嫂子洗衣服时,写道:

35、洗出来的水,跟巧克力浆似的。清第一遍的水像老抽一样,清第二遍的水跟酱油一样。估计第三遍才能清出生抽来。

36、在与居麻的对谈中,因为居麻会汉话,李娟以为能够想知道什么问什么,结果牧人的事情没打听来多少,自己的事倒都被打听了去。并且,居麻立马到邻居家转播。

37、而且在转播过程中,这家伙大胆想象,超常发挥。以至在附近牧民的传言中,我一会儿成为偷师放羊技术的失业游民,一会儿成为县电视台的下岗记者,一会儿又是下放基层的高干子弟——真不知道我妈高在哪里。

38、她用这种人的有爱有趣,冲淡了荒野上的无聊沉寂。

39、古老而传统的生产方式正在萎缩,被侵蚀。荒野终将被放弃。

40、遥远的冬窝子,甚至连地理位置在哪里李娟都无法标注,但已经显示出了人类对于现代文明本能的渴望。

41、居麻一家,一定要聊到太阳能灯光从亮到微弱直至全部不见才肯结束一天的时光,躺进被窝;小孩子放羊前定要做好充足准备,把手机充好电,用唱歌或者听音乐的方式抵抗漫长放羊时光的无聊与寂寞。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是和邻居集中在一起看电视的情景。黑白电视机,天线锅,一人在外面晃动天线锅,一人在屋里盯着显示屏反复调试,而这,甚至可能是整个冬牧场上唯一有电视的人家。这可是二十年前,我们村中的场景,没想到,在遥远的地方重现了。

42、老一辈虽然还在始终随着季节的轮换坚守在牧场之上,但其实内心,也是渴望安定的,渴望现代生活的。到了孩子们这一辈,已经外出上学,只有放假的时候会回到这片牧场上来。经历了外界的精彩,孩子们对于现代文明的渴望显得更为热切。

43、扎达是牧民的孩子,他当然是热爱牧场的,却更向往牧场之外的闪亮生活啊。

44、越到书的后面部分,读者越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焦灼,当你知得越多,也就意味着不知道的越多,而如此,你也就知道自己难以改变的越多。

45、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这片荒野即将被放弃了。是的,过度的放牧让这片牧场难以承载,可如果这种生产方式消失呢?李娟在书的开头提出了这个问题——

46、荒野终将被放弃。牧人不再是这片大地的主人,牛羊不再走遍这片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本来就贫瘠单薄的植被,将失去它们最重要的养料——大量牲畜粪便。而没有了牲畜的反复踩踏,秋天的草籽也失去了使之深入土壤的力量。它们轻飘飘地浮在干涸的沙地上,扎不下根去,渐渐烂朽,然后在春天的大风中被吹散。脆弱的生态系统越发脆弱。黄叶彻底停留在广阔无助的岑寂之中……荒野终将被放弃。

47、对于牧场,充盈着她的观察,她的思考,但是无法解决。

48、这种矛盾与对抗在贯穿了全书始终,包括结构的呈现上也是如此。在前三节《冬窝子》《荒野主人》《宁静》里,李娟都在书写冬窝子的寒冷、物质的极度贫乏,但是文字却是充满深情,极力捕捉生活中的每一点温暖。

49、而在最后一章节《最后的事》里,她轻轻地揭开那些掩盖在平和之下的苦痛。长期缺乏水果造成的口腔溃疡,极端生存环境给人造成的病痛,极限自然条件对人身体的快速消耗,这种对立触目惊心。

50、李娟的文字,如同一个长镜头,摄下了荒野上的日升月落,朝起晚息。但,看到居麻一家为缓解浑身疼痛而把止痛药当饭吃,她能做的也只能是极力劝阻。对于牧人来说,羊是不可放弃的,而漫天无休止的疼痛,在孤立无援的荒野上,除了靠药勉强压制,又还能如何捱过呢?

51、《冬牧场》在书写极致寒冷,也在尽力展现寒冷背后的另一面。读完李娟所写下的后记,看到那附在书后的一张张照片,不禁掩卷而哭。

52、当她忠实而真诚地写下这些文字,可她只能是一个观察者,记录者,无法干预自然规律,无法过多干预生命的生老病死,时光的车轮,依旧滚滚向前。

53、冬窝子可能依然在不久后就要消失。可后续这些,都与写下的这些文字无关了。

54、我将一枝头上长着芽片的绿色笔夹在书籍里,仿佛看到寒冷荒野上长出了悠悠青草。如此,那里的每个生命,或许就不必生存得如此用力、如此艰辛吧。

二、《阿勒泰角落》——让我想起我的家

读《阿勒泰的角落》是因为在知乎上看到有人说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这里的有趣是指文风有趣,内容有趣。作者李娟是个生活在新疆的汉族70后,她从二十岁开始写文章,写的都是自己的生活——新疆游牧民族的生活。这个话题我既陌生又熟悉,陌生是因为我从未没接触过游牧民族,熟悉是因为甘肃和新疆接壤,我身边也会有些新疆人,我从小也会吃到一些新疆的食物,比如火辣炙热的烤羊肉、酥香咸脆的馕病、甜到吃两口嘴巴就会起泡的哈密瓜……

“也许因为从小生活动荡,才更贪恋宁静与一成不变;因为历经暴力,才更愿意描述平安与温柔;因为悲伤,才敏感于喜悦。”

我也是一样,因为离家千里,才会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断地想起以前在家里的事情。然而变化是一定的,不变是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兰州一定会慢慢变成我不认识的样子。

读这本书的时候,妈妈换掉了用了十多年的手机号,我知道的时候其实挺不是滋味的。在我的感受中,那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手机号,而是一段时间的记忆,是我青少年时代的一个符号。它远比妈妈以为的对我重要的多。

“如果说其中也有几篇漂亮文字,那倒不是我写得有多好,而是出于我所描述的对象自身的美好。哪怕到了今天,我也仍然只是攀附着强大事物才得以存在。但是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够强大起来。”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妈妈下班买菜回家,我给她开了门后转身就走,被她抓住狠狠骂了一通:“我辛辛苦苦一天回来,还要给你做饭,你看见我手里提了这么多菜也不知道接一下放进厨房……&¥%……#(*——()——)+”

那天之后,无论什么时候,面对谁,如果有余力,我都会很顺手的去帮人家提一下东西。诸如此类的事情简直太多,攀附着有眼色(眼力见)的妈妈,我被养成了一副一看就像个热心肠好人的样子。

“比起死去的东西,这种将死未死的才更可怕,总觉得就在这样的时刻,它的灵魂最强烈、最怨恨似的。”

难以忘记小时候养过的一只小狗,和它相处了不过一个礼拜,我就爱上了它杏仁一样圆圆的眼睛,泛金色的软绒毛。有这只狗的时候爸爸出差去了,等他回来的那天,妈妈把小狗放在了冰箱顶上藏了起来,想给他一个惊喜。结果,在他们说话的时候,小狗自己跌了下来,一声软叫之后,没熬几天就死了。

自那之后,我再也不养宠物了,我根本负担不起一个全心全意依赖着你,以你为世界的纯洁生命。生命消失在眼前的悲伤和哀切体会一次就够了。

“在那时,当地人都还没见过真正的金鱼,只见过画片和电视上的。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最不可思议的梦一样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妙曼地晃动、闪烁,透明的尾翼和双鳍像是透明的几抹色彩,缓缓晕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而窗外风沙正厉,黄浪滚滚,天地间满是强硬和烦躁……”

爸爸相当喜欢鱼,以前家里有套房子专门用来养鱼,各种尺寸的鱼缸,各种观赏类的鱼。就是现在,钓鱼也是爸爸的爱好之一,车里无论何时都放着一整套渔具,还有出去时不可少的成套茶具,小燃气炉什么的……嗯,我强烈怀疑老爸了解鱼比了解我还要多,毕竟他当年给我开家长会的时候还问过我到底在上几年级。

“这回,我把它放在案板上抻开,再搓得细细长长,然后一圈一圈绕到手腕上,伸开胳膊一扯,往案板上清脆响亮地一砸。那“啪”的一声听起来倒是怪专业的,可惜“啪”过之后,面条一圈一圈全断开了,摔成一堆碎节,又迅速地猴皮筋似的缩成一堆面疙瘩。没办法,只好也揉成一团,从头再来。”

离家之后,只碰到两个人听到我是兰州人后不说兰州拉面的。不知道别人怎样,但我也是从小做面食的人,从揉面开始学,进阶了就可以试着和面了,最厉害的时候,我可以一边开着水龙头一边和面,水和面的比例也是正正好。

北方人似乎对面都是专家,每种面食要的面完全不一样,区别不好用语言来说,但家里大人伸手一摸,就知道这面是用来干嘛的。

“还有一类酗酒的人,占了喀吾图酒鬼中的大多数。这类人则总是以一种非常可怕的,简直可称之为“精神”的态度酗酒。”

这种人在杭州似乎不多见,但我在家的时候经常能碰到。酒鬼啊,一般面色发青——酒喝的太多了,眼中无神——酒精麻痹了神经估计连自己妈也认不太出,眼袋深重——生物钟完全是乱的,腿脚不利索——喝就喝多了很容易导致偏瘫。

兰州是座酒城,兰州人无论男女老少,基本上都能喝两杯。而且兰州酒场极多,尤其到夏天,各种酒吧,街边的啤酒摊,城里的啤酒广场不要太多,一个人一晚上要跑三四个场子也不稀奇。

“还有河西的巴汗,每次喝醉了就挨家挨户还债。”

哈哈哈哈哈,这可真是个好习惯。或许喝醉了之后人的内心就掩藏不住了,所以人家说酒品如人品,酒后的行为反映出一个人的真实状态。爸爸年轻时喝醉了就是睡,现在喝多了就会变得很啰嗦。嗯,我喝醉了嘛……就会变得很开心,很娇,还会变成一只考拉,抱住离自己最近的人不肯撒手。不过我上大学之后就没再喝过酒了,现在也不喜欢喝酒这种活动了。

“我家电灯开关的拉绳有一段时间有了问题,连续拉扯五六下灯才亮,他过来修了一下,修得它只拉三四次就能亮了。”

哈哈哈哈哈,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我妈说我爸就是个蒙古大夫。

“可能每个村子都会有这样的一帮小伙子,还没熬到可以死心塌地种地的年龄,但又没勇气出去闯荡一番。”

虽然说男儿立志成名在望,无论有多遥远。但也有人始终踏不出那一步,只能唱着:“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

“外面多好啊,在外面吃一颗糖,都会吃出比平时更充分的香甜。剥下来的糖纸也会觉得分外地美丽。”

现在几块的糖吃过,几十块的也吃过,然而我对糖果最深的记忆是小时候奶奶买给我的小酸酸——反光的塑料糖纸,微微带有一点颜色的透明的硬糖,微酸的口感,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糖。

还有初中时偏爱的大白兔,那时妈妈总会骑着车子去西部市场给我批发许多,偶尔也会带点话梅糖回来。那时妈妈总怕我的牙会坏掉,所以不让我多吃,但转头又忘记。

“但更多的时候他只是在弹琴,反反复复地一个调,大约是在学习吧,相当有耐心地重复个没完:“……32|34 56|54 32|34 3-……”

记得小时候的音乐课音乐老师也会教这种乐理知识。当时感觉没什么,现在觉得小学音乐更应该学习鉴赏音乐,而不是死板的音乐知识。

“天空晴朗,太阳静静地悬在西天,鲜艳而没有一点热气。光滑的月亮浸在清澈晶莹的天空中,空旷的河谷对岸是暗红色的悬崖。这条路所在的地势很高,风总是很大。站在最高处,可以看到山脚下的那段土路静静地浮着,白茫茫的。这时有尘土浓重地荡起,由远而近来了。我高高站在山坡上等了好一会儿,尘土中才慢慢吞吞挪出一辆载满矿石的东风141……仍然不是林林。”

在那荒漠的远方,似乎思念都不是黏嗒嗒的东西,反而如凛冽的刀子,一下一下,慢悠悠地在情人的心上打磨,变得坚硬、锋利,说不好什么时候就捅进去。

“虽然再也不会有那么一辆高大的白卡车,车斗上醒目地、独一无二地高高插着铁锨,在清晰的月光下满携喜悦向我驶来。”

分开后还爱着的就不是那个曾经爱上的人了,而是那段回忆,那些物品,那些歌曲,那个自己。

“从此,我们天天都可以看见她的小孩吃力地抱着那只壶在自家毡房门口的草地上浇水,浇完一壶后,再歪歪扭扭跑到河边,很努力地灌满一壶,再捧回家继续津津有味地洒。”

想到小学的那个撒水壶,它是教室里为数不多的清洁工具之一。它的形状像一个用手摆的六字,肚子圆鼓鼓的,脖子长长的,脑袋小小的,一只手叉着腰,有点神气的样子。它是仙人掌的绿色,所以外面、里面那些脏兮兮的垢夹看得格外清楚。小时候当值日生,最喜欢负责拖地了。先用撒水壶灌满水,然后呈之字形把整个走廊都撒满水,再用拖布把一滴滴水珠连在一起,像在写大字一样潇洒。

“我从来也不曾做过什么——真是又安慰,又罪过。只好想道:那是死在愤怒中的事物,是有强烈的灵魂的。这灵魂附在植物上,植物便盛放花朵;附在河流中,河便改道,拐出美丽的河弯……自然总是公平的,总会平息一切突兀的情感。至于那些生来就对周遭万物进行着损害的,快乐而虚妄的灵魂,因为始终不能明白自己所做的事情有何不妥,也会坦然轻松地过完一生,又因为毫无遗憾而永远消失。让世界波澜不起。但愿如此。”

虽然从本质上来说吃狗和吃猪吃鸡吃鸭没什么不同,到我很讨厌那些让被吃的动物受到折磨的行为。这么说感觉自己有点伪善,毕竟不管怎么吃都是吃,杀害它们的事实是无法掩盖的。物竞天择,我吃你你吃他是自然的,但我想尽办法骗你伤害你然后再吃你,就有点缺德了。

“我们刚下山时,只有货架没有柜台,一点也没个商店的样子。如果请木匠订做两节柜台的话一定很贵的。况且这种鬼地方哪来的木匠?但是我妈因为自己会敲个钉子,就感到本领足够了,想要自己做柜台,真是可怕。”

我妈也爱折腾。以前家里没装修时碗柜是钉在墙上突出来的那种木头柜子,每年过年老妈就要买新贴纸让我帮她贴起来。那时的碗柜正好在砖砌的大约一米高的柜台上方,要贴墙纸就要爬上柜台,蹲着贴完全程。而且家里的大案板还在柜台上面,每次还要先费老鼻子劲把案板搬下来。更别说还要给完整的壁纸裁孔开缝,老妈又是个强迫症,只要有一点贴的不正不服帖就要扯下来重贴。我总是懒得弄,但每次老妈总是兴致勃勃。柜台不那么大,妈妈个子小,又灵活,说要爬的话音还没落,人就已经上了柜台风风火火过地干起来了。我要是不乐意,或者不经心,她还会把我臭骂一顿。或许正如《小王子》里说的:仪式能让我觉得某一天某一刻与众不同。

“后来忍不住呻吟了一下,我妈连忙帮我掖了一下被子,立刻有密不透风的暖意围裹上来,总算踏实地睡着了。”

看得我想流泪……小时候爸爸妈妈也是这样给我掖被角的。虽然我每次都睡得像猪一样,但是偶尔半夜醒来被子总是很服帖。妈妈爸爸也说过偶尔起夜看我,会给我盖被子……虽然这是只出现在我小学刚和他们分床睡的时候。

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去上幼儿园,爸爸叫我起床我一直起不来,后来醒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衣服都被穿好了。

“初生的小羊羔和初生的婴儿常常被一同放进彩漆摇篮里,挂在骆驼一侧。当骆驼走过身边,随手掀起摇篮上搭着的小毛毯,就有两颗小脑袋一起探出来。”

更觉得人就是动物了,一样善良一样脆弱。

“车在一个又一个村子之间蜿蜒着,几乎每一个路口都有人在等待。有的是坐车,有的则为了嘱咐一句:“明天四队的哈布都拉要去县城,路过时别忘了拉上他。他家房子在河边东面第二家。”

我妈也爱这样。我家在102这边的终点站,三姨家在那头终点站,我妈曾经拿一条裤子让我送去给102的司机,拜托人家带一程,说是到了之后三姨会去取。我不爱这么干,总觉得尴尬,人家司机又不认识你,干嘛帮你带东西呢。而且还要我在众目睽睽之下去求人,万一司机骂我怎么办呢。可我妈却不管这些,反倒说我不听她的话,一点用都没有。结果她就自己去了,嗯,当然是成功了,看来是我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我觉得吧,这和人的年龄阅历是有关系的。小时候经历的少,不愿意给陌生人散发好意,也不乐于接受。现在大了,知道在遇到困难时受到帮助多么欣喜,同理,就愿意给别人施以援手。

好吧,写到这里,我只能说这其实根本不是一篇读后感。

这是我预防阿兹海默症的备忘录。

三、我的阿勒泰和阿勒泰的角落一样吗

不一样。我的阿勒泰和阿勒泰的角落不一样。阿勒泰的角落好。根据查询公开相关信息显示《我的阿勒泰》讲述了冬牧场个地方冷、环境恶劣、不适宜生存、物资短缺、沟通不便。《阿勒泰的角落》讲述了生活在居无定所地那片空旷的草原上,充满生命力的原野。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